健康地飯后散步
每天散步多少公里合適呢?
最新研究表明,每天堅持行走1英里(約1.6公里),在20分鐘內走完,對乳腺癌、前列腺癌、腸癌的治療都有明顯益處,最高可降50%死亡風險。
事實上,多項最新國際研究明確指出,走路可增強免疫力,改善內分泌,調節激素水平,在防癌、抗癌方面功效突出。

說起散步,人們最喜歡在飯后時間,因為那個時間段悠閑自在,這時候散步還有助消化,也有益身心健康。
那么,飯后散步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?
1、餐后應先休息再散步
餐后胃部處于緊張的工作狀態,這個時候不宜立刻進行運動。飯后休息20—30分鐘后再開始散步才能起到保健作用。體弱、年邁的人可以少走一些,避免感覺勞累,增加心臟的負擔;平時缺乏運動、體重超標、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的人則適合多走一些。
2、餐后不宜進行高要求的運動
餐后胃部處于緊張的工作狀態,血液主要集中于胃部。餐后即刻散步運動的話,血液還會分散給軀干、四肢活動,容易造成大腦缺氧現象,注意力難以集中,反應速度減慢,靈活性下降。此時不適合做一些對靈敏性和準確度要求較高的活動,比如駕駛等。

3、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飯后散步,患有胃下垂等病的人就不適合散步。
4、速度,不是可快可慢
散步已被證實能使多種疾病的患病危險明顯降低。從容隨意的散步對降低心臟病發病率近乎無濟于事,只有快走才能降低發病危險35%-40%。何謂快走?每分鐘應步行90-120米,或1小時走6000步。

5、散步,不能三天打漁兩天曬網
在注意每次散步的時間和速度的同時,還應注意每周散步的次數。只有堅持每周不少于4次的散步才更有益處。就對血脂的影響來說,每周散步4次以上,每天走近萬步的人,比每周只走3次以下、每次走不足2000步的人所含的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要高10%。

不同人群正確的散步姿勢是什么
1、冠心病患者:緩步慢行
冠心病患者散步步速不宜過快,以免誘發心絞痛。應在餐后1小時后再緩慢行走,每日2~3次,每次半小時,長期堅持可促進冠狀動脈側支循環形成,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謝,并減輕血管硬化。
2、糖尿病患者:擺臂甩腿挺起胸
糖尿病患者行走時步伐盡量加大,挺胸擺臂。用力甩腿,最好在餐后進行,以減輕餐后血糖升高。每次行走半小時或小時為宜。但對正在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,應該避開胰島素作用的時間,以免發生低血糖反應。行走一般選擇在餐后半小時,而且活動時間也不要超過1小時。
3、體弱者:甩開胳膊,大步跨
體弱者要達到鍛煉的目的,每小時走5公里以上最好,走的太慢達不到強身健體目的,只有步子大,胳膊甩開,全身活動,才能調節全身各器官的功能,促進新陳代謝。而且時間最好在清晨和飯后進行,每日2~3次,每次半小時以上。
4、肥胖者:長距離疾步走
5、重心前傾更有益
散步者應采用將腰部重心置于所踏出的腳步上的方式來步行,走路時積極使用全身的肌肉。這種“趕路”式的散步,因其重心前移使用全身肌肉,便減輕了腰部肌肉的緊張,因而有利于緩解腰痛和肩背痛。還因為這種步態使臀部和大腿內側肌肉增加了3倍的力量,而有助于減少體內脂肪。